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化动态 >> 正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表于:2021-05-01 10:50:58 文章点击数:[]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劳动教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教育智库、绿色产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魁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表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赢得世界赞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首先,非遗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非遗概念的广泛传播,让我们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方式如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等,都获得了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文化地位。其次,非遗保护日益重视人的作用。如今,传承人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实际尊崇,让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传承、创造的主体得到尊重,有助于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出旺盛生命力。最后,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拓展,广泛动员起社会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热爱和参与,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遗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唐卓:开展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唐卓指出,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围绕一个目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精神面貌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创造两个财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一切成就的基础。统筹三个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要找准着力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使其落地生根。明确四个途径。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4个途径,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

  【徐建伟: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徐建伟认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此,我们需坚持系统观念,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世界上一些制造业先行国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生态。而我国相比于世界制造强国,制造业生态尚不健全、不完整,内生的、自主的产业循环体系不够畅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挑战。一是科技创新合作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二是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规模的困难增多。三是产业链自主循环的体系还不顺畅。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由此,立足新发展阶段,需基于我国产业基础条件和全球竞争格局变化,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具有特色的制造业生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系统推进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需要: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搭建分工协作新架构;建立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机制,夯实要素禀赋支撑;增强政策的协同性,以政策优化引导制造业发展环境优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郭秀晶: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教育智库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秀晶指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了新型教育智库新的历史使命。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如何按照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部署,加快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是各级教育科研机构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作为空间。一是坚持理论创新,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积极服务决策,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战略需求建言献策。三是强化引领实践,努力破解社会关注和人民关切的难点问题。四是注重成果转化,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董战峰:“双碳”目标下要持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董战峰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全面改革,需要系统考虑、整体谋划、综合施策。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产业设定了清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即必须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等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也将给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系统考虑、整体谋划、综合施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来看,“双碳”目标下绿色产业发展,首先需要构建清洁、高效、低碳能源体系。其次,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再次,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生态环境产业。最后,金融、监测等绿色服务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Copyright @ 2021 ctwh.sa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互联网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莲湖校区) 邮编:635000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