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生赴南江县开展非遗调研暨访企拓岗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5-07-07 19:15:55 文章点击数:[]

7月3日,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马菱苓一行4人赴巴中市南江县开展省级非遗"爨坛戏"调研暨访企拓岗。

 

      访问非遗传承人

上午,团队走访了“爨坛戏”李家班第七代传承人李天国和第八代传承人李培勇两位老师,认真听取关于“爨坛戏”的情况介绍。“爨坛戏”是流行于巴中市南江县的传统傩戏,是一种融合了巫傩文化与巴蜀民俗的古老戏曲,因表演时一旦一丑,说唱结合,语言通俗易懂,表演诙谐幽默,而被誉为“川东北二人转”,娱乐性极强。李天国老师还现场即兴表演了一段喜庆腔调的唱段,充分展现“爨坛戏”的独特魅力。

访谈中,两位传承人对“爨坛戏”传承困难、收入微薄等现实困境忧心忡忡,“爨坛戏”的学习和表演包含多种传统技艺,既有特色道具的制作,还要掌握"吹打唱读"全套技能,"年轻人因为学艺周期长、收入低,都不愿意入行",“爨坛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亟需抢救性保护。他们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南江县文化馆领导专家座谈

带着上述问题,下午团队与南江县文化馆领导专家举行了座谈,就“爨坛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校地合作等进行深入交流。会上,南江县文化馆馆长张金成系统介绍了“爨坛戏”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以及当地推广“爨坛戏”的举措,重申了文旅融合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希望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非遗保护注入新鲜血液。南江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余东雨介绍了当地政府为保护“爨坛戏”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立传承人补助制度、开展数字化保护工程等具体措施,表示正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希望能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南江县文化馆群文创作中心主任王家全解析了“爨坛戏”的结构、唱腔、伴奏、舞蹈等方面艺术特征,介绍了当地开发非遗主村落、打造沉浸式展演项目等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马菱苓介绍了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情况,并与南江县文化馆达成共识,双方拟在学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活动以"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地方非遗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拓宽了学生实践教学与就业渠道,为学院培养“两扎根”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图:夏晨曦、熊丽丽;撰稿:马菱苓、夏晨曦;初审:唐莉;终审:秦静







Copyright @ 2021 ctwh.sa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互联网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莲湖校区) 邮编:635000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