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晔教授应邀来校举行学术讲座及研讨会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5-05-02 16:34:27 文章点击数:[]
4月29日,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温州美学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首席专家邱晔应邀来校作《从美学经济看文化产业:新思路与新路径》的学术讲座,院长王赠怡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邱晔教授结合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同情共感”的美学与马克思的“为人的生产”“生产的欢乐”等重要理论的重识,揭示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经济“经世济民”的特点,她倡导当下中国应该站在新的起点——人文经济学的高度来重新厘定文化产业的发展。
邱晔教授围绕美学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文脉的传承,而美学的核心则是创新——它是个体基于自身需求(当下的不满)进行的创新。她从三个方面系统阐释美学经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和新路径:一是文化产业中的“美学元变量”,美学需求和美学体验是一切产品的“入口”和“出口”,揭示了美学在一切人文经济学中不可取代的根本地位;二是探讨文化发展中的美学急迫性,深度剖析美学自我觉醒的缺失是造成当下中国文化失语、产业依附与“无地方”的根本原因;三是指出文化强国中美学创新的根本性作用。美学颠覆式创新是一种不亚于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是中国实现强国建设的根本途径。她指出,美学经济是“为人的生产”为核心的经济范式,它通过美学资本、美学设计和美学体验对传统产业链进行重构,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兴发展路径。
邱晔教授强调,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端的美学需求凸显倒逼产业进行美学生产,一场由美学经济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浪潮在全球拉开序幕。相较于传统美学开发中对产品外观、风格的追求,美学经济创新则更加注重围绕着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对产品的意义进行重新定义和挖掘,实现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因此,作为美学经济重要载体的文化产业,亟需加强美学经济思维,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邱晔教授还围绕“美学经济如何落地中小城市”、“数字化时代的美学消费趋势”等问题现场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她说,美学经济的核心在于“在地化创新”,不同地区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她期望并鼓励同学们在经典中找寻具有时代精神的美学基因和美学表达方式,为美学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月30日,邱晔教授与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部分师生举行“文化产业发展新思维与新路径”研讨会。
=
会议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新思维与新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文化产业认同感”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邱晔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于缺乏与西方工业制造业相当的长期技术积淀和设计艺术基础;另一方面则面临从“大管理时代”向“小管理时代”过渡的新挑战。她指出在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具有双重价值,市场价值与公共价值。高校文化产业的培养不仅需要面向市场,也需要面向公共文化社会服务;第二,强调“文化赋能”的意义,注意避免将文化产业“画地为牢”,注重文化的顶天立地;第三,中国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还很不充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一味对标欧美,应解决中国自身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邱晔教授以河南修武为例,强调以“系统性”和“在地性”思维为牵引,利用美学资源实现市场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双赢,实现美学经济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针对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邱晔教授提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的“巴文化”资源,让文化在“使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光大”,对巴文化进行“视觉化”、IP化和故事化;建立巴文化博物馆;打造巴文化产品开发的系统化路径、完善巴文化的授权制度;以美为媒,引发共情共识,促进地方的文化自觉;让巴文化资源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最后,邱晔教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以科研为抓手,组织学生团队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形成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二是固化传统文化IP,强调文化主体性,将美学的系统性理论融入课程体系或架构中,通过培养基础设计的审美思维推动自身能力的建构。
王赠怡在总结中指出,邱晔教授的授课对于我们如何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着重要启示:一是注重从以“产品营销”为主的产业链末端向以“美学设计”为主的产业链前端的思维转化;二是要注意美学是一种思维和方法;三是注重管理从“文化产业”向“产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转变;四是注重文化产业的主体性与在地性。他强调,未来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要以“零到一”创新思维为根基,结合学术团队跨学科的优势,把管理思想建立在对“生产文化”和“文化产业”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贯通产品、产业的生产端和产品端,增强文化创意技术、产业转化和产业管理互动互补。同时强化美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产业经济文化规律中的基础作用,拓展审美视角、构建美育生态、内化美学思维。
本次讲座及研讨会由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巴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巴文化研究院、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举办。
供图:李俣、杨俊岚、熊丽丽;撰稿:李俣、周珊;初审:唐莉;复审:王赠怡;终审: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