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二)
作者: 来源:四川文理学院主页 发表于:2025-04-17 15:28:05 文章点击数:[]
在前期推文中我们解读了关于审核评估的文件精神,现在介绍高校如何开展自评自建工作。
Q1:学校如何选择评估指标?
我校参与第二类第二种评估,定性指标由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定量指标则包括37个必选项和19个可选项,其中必选项对标国家规范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可选项至少选择10项。
Q2:学校如何选择常模?
《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供必选、可选和自定义三类常模。第二类第二种的必选项为本省(区、市)常模,其余为可选项;除必选常模外,学校可根据需要选择至少一种或多种类型常模,并且可以定制最多3组个性常模,每组不少于5所高校。常模选择的目的是帮助学校通过数据比较了解自身与同类或标杆学校的差距,找准位置,持续改进。
Q3:学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的专业如何免于评估考察?
学校可在评估系统中查询通过教育部认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专业名单。免于评估考察并不意味着完全免于评估,这些专业仍在评估范围内,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申请免于评估考察。如果学校希望申请免于评估考察,需要在评估系统提交申请。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在评估系统中预置专业认证材料,以减轻学校负担。
Q4:学校如何做好评建改工作?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评建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强调自评自建作为基础,通过自评自建促进学校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通过评估整改形成质量闭环管理,有助于高校巩固和利用评建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要将“评、建、改”视为一项全链条工作,一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评建改工作统领;二是要正确理解审核评估;三是要构建高校的质量文化;四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五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Q5:学校《自评报告》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自评报告》不仅展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还体现了学校对评估的重视程度和自我认识能力。报告的撰写应基于全面的自评自建工作,聚焦评估指标,全面梳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形成写实性的报告。《自评报告》主要包括学校简介、自评工作开展情况和自评结果三部分。报告应详细阐述学校的计划、执行、成效、改进措施及其效果。撰写过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反复修改完善。报告中的数据应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一致,如有差异需附说明。
Q6:学校如何准备新一轮审核评估相关材料?
学校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准备以下评估相关材料:一是基本材料;二是教学档案;三是《自评报告》及支撑材料;四是引导性材料。
Q7:学校在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环节需要做哪些工作?
线上评估时间为2~4周,基本流程包括:
线上评估开始前:学校与项目管理员对接、提交评估材料等。
线上评估开始后:专家主要进行材料研读、线上调阅材料、在线访谈座谈、听课看课等。
入校评估则持续2~4天,基本流程包括:
入校评估前,专家组组长与参评学校协商入校考察时间、天数、环节和重点考查内容等,参评学校提出是否召开评估说明会(评估第一天)。准备好自评材料、专家案头材料等,协助安排专家组成员交通与住宿、做好经费预算等。
入校评估期间,参评学校根据专家评估考察任务,配合做好听课、访谈、调阅等安排,与专家组商定是否召开专家意见交流会(最后一天)。
Q8:学校如何用好“3+3”报告等常态数据资源?
审核评估“3+3”报告为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改革提供多元视角,是审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并构成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学校需要重视常态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利用,通过评估建立常态化资源的累积、分析和使用机制,发现问题和差距,找准整改方向,精准发力,持续改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Q9:学校须重点关注的“红线”“底线”要求有哪些?
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国家基本办学规范和规定,在指标体系中设定了“红线”和“底线”要求。定性指标中,关注高校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负面问题处理能力,通过“负面清单”体现;定量指标中明确“统一必选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对于违反规范和条件底线的高校,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问责措施,如约谈、减少招生计划和限制专业备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