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3-07-07 14:30:54 文章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的重要论述精神,发挥“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今年暑假,我院结合专业特色,组建了“翰墨经典,浸润众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团队和“扬非遗,促振兴”——基于“旅游+演艺”文旅模式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团,分别前往遂宁市蓬溪县和达州市宣汉县渡口土家族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薅草锣鼓回响不绝,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6月30日-7月2日,“扬非遗,促振兴”——基于“旅游+演艺”文旅模式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团在指导老师周秋银的带领下,抵达宣汉县渡口土家族村。调研团观看了巴山民俗文化艺术团表演的土家族特色舞蹈——钱棍舞,表演者们穿着土家族特色民族服装,手持钱棍,翩翩起舞,用舞蹈演绎土家族人平时生活的场景,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调研团还对渡口区土家族乡常乐社区支部副书记、巴山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黄金美和薅草锣鼓非遗文化传承人杨正菊进行了采访,深度了解巴山民俗文化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黄金美围绕“结合、发展、规划”三个话题展开,她说,巴山大峡谷景区开放以来,巴山民俗文化艺术团与景区合作,景区为艺术团提供舞台,艺术团为旅客提供精彩的艺术表演,既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和乡村文化的振兴,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杨正菊与大家聊起了自己与薅草锣鼓的故事,以及对薅草锣鼓传承、发展规划与难点。她说,随着乡村人员外出务工和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大规模的表演已没有办法进行了,只剩下人数较少的对唱形式。同时,薅草锣鼓的学习时间较长,且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翰墨经典,浸润众心

6月30日-7月3日,“翰墨经典,浸润众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马菱苓和冯华的带领下,深入遂宁市蓬溪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蓬溪县,被称为“中国书法之乡”,历史悠久,“工诗文、善书法”之风代代传承,书法艺术十分繁荣,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素有“五史之乡”、“革命老区”、“古壁画艺术之乡”等美誉。队员们认真参观了“中国蓬溪书法体验馆”“曾来德捐赠作品馆”“沈门蓬溪五人展”等场馆,并与蓬溪县文联主席熊艳和书法协会主席梁斌、谢代勋进行了交流访谈。通过以上活动,队员们了解了蓬溪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目标与方向,看到了书法融入生活、学习和城市建设的具体案例,切身感受到了书法的无穷魅力。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坚守“敬畏经典、习古不辍、守正创新、抒发个性”的书法精神,做新一代书法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在旷继勋纪念馆,队员们怀着崇高的敬意,从“离乡从戎,以身许党”、“蓬溪起义,威震巴蜀”、“开疆拓土,建功湘鄂”、“创建川峡,铸就忠魂”等四个方面了解了旷继勋烈士的人生轨迹,感悟了旷继勋等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感人事迹。队员们表示要以先辈为榜样,从“我”做起,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共同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在“川北迷宫”高峰山,队员们认真观摩了书法名家撰写的牌匾、对联,八卦迷宫建筑群以及“二十四孝”故事、老君像等景观。

 

在宝梵村,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宝梵寺是一座建于北宋的古刹,意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其大雄殿气宇轩昂,蔚为壮观,古建筑学者赞其“设计精细,结构严谨,形式美观,基础牢固”,特别是殿内87幅、181.5平方米壁画驰名中外,为宝梵寺之最大特色,《中国绘画史》《中国名胜词曲》《中国建筑工艺辞典》等辞书对此均有记载。

 

期间,队员们还先后在下河街社区和西街社区开展了两场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对社区部分小学生进行国学知识宣讲,手把手教他们练习书法和体验文创作品制作。两场活动帮助少年儿童沉浸式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体悟,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实践,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磨炼了意志,留下了一份丰富而厚重的独特记忆。通过实践活动,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增强了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

供图、撰稿:团队成员;初审:石亮亮;终审:秦静











Copyright @ 2021 ctwh.sa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互联网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莲湖校区) 邮编:635000 [后台管理]